based in Taiwan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第十屆大眾爵士樂欣賞講堂:(十)新生再造、放手一搏 - 融合爵士樂與民族風


這麼歡樂又有料又可以無限延伸永不終止的爵士樂欣賞課程,哪裏找?請所有學員都踴躍投稿(可以貼在相簿後方或email到info@taipeijazz.com)你們的心得感想!就可以獲得啟彬與凱雅老師從南非特地帶回來的禮物喲!---一、...
爵士原力貼上了 2015年6月27日


示範講師:謝啟彬.張凱雅


一、爵士樂一開始就是一種融合:五○年代的非洲古巴風、六○年代的巴莎諾瓦風、七○年代的搖滾、放克風

a. 爵士樂的生成,從紐奧良開始,就一直是不斷混血融合的狀態:非洲的節奏呼應、中西歐洲的和聲概念、西班牙的韻律切分、軍樂隊的銅管樂器與歐洲的鋼琴、吉他……等

b. 正因為與非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以致於後來爵士樂可以很輕易地與同樣與非洲(或黑人)關係深遠的巴西音樂、古巴音樂、放克音樂等認親,攜手再創新局面

c. 1947年,咆勃(Bebop)的創始者之一小號手Dizzy Gillespie,基於對非洲古巴樂(Afro-Cuban)的濃厚興趣,與古巴之著名康加鼓手Chano Pozo合作灌錄

《Manteca》,被視為Latin Jazz的重要里程碑

參考電影︰「曼波狂潮」(Mambo Kings)、「情別哈瓦那」(For Love Or Country)

d. 1960年前後,巴西本土的文藝青年們如Antonio Carlos Jobim等人,將原有之森巴節奏放緩,加入了涼派爵士(Cool Jazz)的詮釋手法與和聲技巧,創出了Bossa Nova這種風格,後因電影「黑色奧菲爾斯」(Black Orpheus)插曲而使Bossa Nova樂風藉由坎城影展首次於國際上面世。這股旋風隨即席捲全球,原來擅長Swing、Bebop,並易被歸類於Cool Jazz的薩克斯風手Stan Getz,將Gilberto夫婦帶回美國演出,大受歡迎,名曲如《The Girl From Ipanema》等。Bossa Nova也被稱為Cool Samba。

以上風格都繼續演化延伸,成為了拉丁爵士(Latin Jazz)兩大主要體系—Brazilian與Afro-Cuban,成就了難得的藝術境界


DVD欣賞︰
1. Jam Miami - Ran Kan Kan/Oye Como Va
2. Michel Camilo - 非洲古巴風拉丁爵士鋼琴三重奏演奏
3. Eliane Ellias - 巴莎諾瓦風拉丁爵士鋼琴三重奏演奏
4. Jorge Ben Jor - Mas Que Nada


二、傳統爵士與融合爵士的分野—插電樂器的使用

a. 六○年代末期開始,除了管樂器之外,其餘樂手如鋼琴手、鼓手、貝斯手、吉他手等都大量運用擴大器(Amplifier)、效果器(Effect Processor)等等,除了在演奏技巧、合奏模式上改變外,更多音色的選擇可能也是重點

b. 鋼琴手開始大量使用Fender Rhodes這種電鋼琴,此外因為電子合成器逐漸興盛,在一片追求新奇的風氣之下,一些具指標性的鋼琴手∕鍵盤手如Herbie Hancock、Chick Corea、Joe Zawinul等人皆多有作品使用電聲樂器

c. 貝斯手開始著重搖滾樂中常用之貝斯吉他(Bass Guitar),又稱電貝斯(Electric Bass),著名的有英才早逝的Jaco Pastorius,而因為向Funk音樂大量取材,有位黑人貝斯手Larry Granham的貝斯打絃技巧(Slap、Pop)影響深遠

d. 鼓手則於整體音量及精神上,愈來愈搖滾趨向,而因彼時錄音技術的關係,鼓聽起來都有點“扁”(Compressed),代表人物Tony Williams等

e. 七○年代,對許多擁護傳統原音爵士的聽眾而言,是個不太討喜的年代,因為彼時的爵士樂,大量結合搖滾、放克、民族音樂的元素,原來爵士樂的「味道」淡了,而嘗試(Progressive)的意圖變得非常地濃厚,聆聽當時的搖滾樂、黑人音樂等,其實根本就是大雜燴,所有素材都在廚房裡打翻重組,各類音樂相互影響,音樂的分類,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聆聽變色龍小號手Miles Davis於1970年所錄製的「Live-Evil」專輯,聽到的是與不少概念性經典搖滾團體相近的色彩與錄音音質,而裡頭的樂手,都是當今被稱之為「爵士樂大師」的人物,譬如鋼琴手Herbie Hancock、Chick Corea、Keith Jarrett、貝斯手Dave Holland、Ron Carter、鼓手Jack DeJohnette、Billy Cobham、吉他手John McLaughlin等人,他們難道是“向商業靠攏”或是“迷失了自我?”其實都不是,只不過是爵士樂的追尋新素材本質,讓他們對外取經,並試圖做出一些成績出來,加上新樂器、音色的研發譬如效果器、電子合成器、錄音技術等的帶入,使得七○年代—一般稱為「融合樂」(Fusion)年代—聽來不那麼容易悅耳,但卻充滿了質樸的生命力,以及赤裸裸的衝擊感(Punch)。

f. 偏電子、放克的Herbie Hancock「The Head Hunters」、偏拉丁、搖滾的Chick Corea的「Return To Forever」、John McLaughlin與Billy Cobham偏印度、搖滾的「Mahavishnu Orchestra」、偏搖滾、流行的「Weather Report」等等,但他們仍保有大量的即興演奏、互動,這是一般聽眾可以聽出跟爵士樂有連結的地方。

例︰1. Miles Davis - 《Sivad》 2. The Head Hunters - 《Chameleon》 3. Return To Forever -《500 Miles High》  4. Mahavishnu Orchestra - 《Birds of Fire》

g. 吉他手在這裡,又站回領導者或搶眼的地位;而發音原理相似的小提琴,在加上了擴音器之後,也可以與大家熱鬧一番了

例︰1. Mike Stern - 《Fat Time》 (From Miles Davis: The Man With The Horn)  2. Jean-Luc Ponty - 《Is This Enough ?》

h. 有一派音樂家們追求快狠準之Power Play,音量或音樂的難度都極高,不過都成為經典,也是所謂的Musician's Music

例︰The Brecker Brothers - 《Some Skunk Funk》


三、八○年之後的百家爭鳴融合樂

a. 因為插電樂器及電子合成器日漸成熟,爵士音樂家也嗅得了音樂的商機,紛紛推出結合Funk、R&B、Latin,卻仍保有器樂為主、大量即興的特色。這些音樂也以較為一般聽眾習慣的力度進入了商業市場,如流行榜、電影、電視、廣告配樂等。有趣的是這些作品有些原本不是為配樂所寫的,卻因視覺效果明顯為大家愛用

例︰1. David Benoit - 《Beach Trails》  2. Dave Grusin - 《St. Elsewhere》  3. Dave Grusin - 《Early A.M. Attitude》

b. 一般所認知的融合樂,都有容易記的旋律,輕快躍動的節奏,錄音效果發燒,但即興雖炫技,卻不若同時期堅持爵士樂中道價值的音樂那般地追求刺激或挑戰人耳習慣,大多比較悅耳,也容易接受,一則打開了更多的市場,二則即興上做了妥協

例︰1. Pat Coil - 《Show Me》  2. Makoto Ozone - 《Starlight》  3. Bob James/Earl Klugh - 《Cool》

c. 跟巴西音樂再度結合,創造出陽光般的感覺︰1. Lee Ritenour - 《Bahia Funk》  2. Pat Metheny - 《Phase Dance》

d. 跟當時之R&B、Hip-Hop樂風結合︰1. George Benson - 《Breezin’》  2. Brecker Brothers - 《Slang》

e. 日本人的Fusion:T-Square - 《Nab That Chap》(卡通歌、F1賽車用曲,強調高難度,和聲概念上卻不如美式或歐式Fusion)

f. 值得一聽的融合爵士樂團︰Yelowjackets、Chick Corea Elektric Band、Pat Metheny Group、John Scofield、Tribal Tech


四、民族風爵士︰各種音樂的界限也更加模糊

a. 爵士樂中最寶貴的,其實是她的演奏格式(玩法)與即興、表達自我之精神,因此隨著爵士樂被世界各地更多人演奏學習,也成就了如同古典樂中「國民樂派」發展的蓬勃生機

b. 西班牙風︰Chick Corea & Return To Forever - 《Spain》

c. 美國鄉村田園風∕北歐風:Keith Jarrett/Jan Garbarek - 《My Song》

d. 阿根廷探戈風:Pablo Ziegler - 《Conexion Portena》

e. 愛爾蘭風:Michael Brecker - 《Itsbynne Reel》

f. 非洲風:Mike Stern - 《One World》

g. 越南風:Nguyen Le - 《The Rice Drum》

h. 台灣風:張凱雅 - 《廟香》、《歌仔戲》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各地之爵士樂發展皆有其民族意識之一面,但並不表示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之爵士樂應該是單一面貌的,也並不表示不同民族之爵士樂手就不能演奏好的Bebop、好的Bossa Nova、好的Big Band…

五、結語

當代的爵士樂,其實皆已超越了十堂課中的分門別類,無法用單一風格來定位,也因此,還是希望大家在聆聽爵士樂時,能保持開放的心胸(Open Mind),聆聽音樂的感動之處,而非音樂的意識形態

感謝各位兩個半月以來,願意跟著我們一同探索爵士樂的浩瀚世界!我們秋冬講堂再會!



 ☆ 寫下你(妳)的心得感想吧!就有機會獲得啟彬與凱雅老師從南非或日本帶回來的禮物!

可手寫於此或打字後網路寄出給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